2018-05-31 来源: 浏览量()
(一)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1.研究生教育发展良好
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于2013年6月25日发布了《2013 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与早年辍学人群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教育价值在经济危机时期尤为凸显。报告针对教育水平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教育投入与学费、学生国际流动等。
此次报告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如下评估与分析:2000年在OECD国家中,仅有平均0.1%的人口学历为博士,而到2011年,该数据已上升至1.6%。研究生教育人口比例在丹麦、爱尔兰、新西兰、斯洛伐克和英国都有显著的增长,十年间增幅都在1%以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人口比例十年间增幅达2.2%,这一数据高出OECD国家的平均增幅。报告还指出,国际留学生对于OECD 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贡献突出。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吸引国际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芬兰、德国、瑞典和瑞士等国的研究生产出量很大部分依赖于国际学生;如果排除国际学生的数量,芬兰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将下降0.3 个百分点,瑞士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将要下降1.6个百分点。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良好的大背景下,女性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却仍低于男性(1.5%、1.7%)。但在芬兰、以色列、意大利、波兰、美国等国家,女性研究生毕业人数预计将超过男性数量。总体而言,女性研究生比例在过去的十年内由54%增至58%,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在工程、制造和土木等专业上其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女性研究生在教育、健康医疗和社会服务等专业上仍然占有更大比例。
2.国际留学生失衡现象解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全球留学生人数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2011年全球有430万名留学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是2000年的两倍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热门的留学目的国招收了200多万名留学生,与此同时,中国、马来西亚和沙特阿拉伯等新兴的留学目的国正日益吸引世界留学生的注意。很多热门留学目的国正越来越多的输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最近,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国际教育发展策略中呼吁,要提倡本国学生出国留学。
欧洲范围内,“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伊拉斯姆斯”(Erasmus)及其他的欧盟项目都倡导学生的“流动平衡”(Balanced Mobility),即国家间学生的流出、流入比例大致均等。这对于诸如英国这样打算吸引更多留学生流入的国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2011年,在英国接收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数量约为42万名,而英国本土却只有2.2万名大学生出国留学。
虽然政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学生的失衡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如何统计留学生数量也面临着难题。造成这一难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世界各国对留学生的定义不统一,而且数据统计方法也存在差异,再加上各国的教育体系千差百异,最后获得的留学生数据往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也承认,各个留学目的国所上报的数据在留学生定义与覆盖面上均存在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机构统计的留学生数据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国际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IIE)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大约有28.3万名出国留学生,而UIS统计的数字却是5.7万。
放眼未来,全球留学生人数的统计工作只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些设立跨国教育模式的院校(例如海外分校)也将当地学生纳入留学生人数统计中。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了国外在线教育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 MOOCs),这些均使得留学生人数的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二)科技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2013年10月2日,第七次全球研究生教育年度峰会(the Seventh Annual Global Summit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大学研究生院领导人发表了“研究生教育与科技”(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Promises of Technology)的主题声明,就科技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中的用途达成了一致意见。此次峰会由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中欧大学(CEU)和匈牙利科学院(MTA)共同主办,旨在促进国际范围内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科技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此次峰会中讨论了很多当前的热点话题,例如在线学位课程以及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虽然网络和科技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但与会者一致认为,为保证研究生学习质量及课程难易程度,研究生院有必要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科技设施的投入。此次峰会议题还涉及技术型工具在研究生教育非课程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研究生招生,学生学业进度和完成情况,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等。
与会者建议,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中采用技术型工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确保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促进具体的学术或管理目标的达成;增强社交媒体、网络广播以及其他技术在吸引学生参与研究生教育各项活动中的作用;增强技术发展在追踪学生学习进度、学业完成情况、职业生涯及 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使学生快速了解最新的科研项目进展状况。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
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South Africa’s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和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于2013年10月28日约翰内斯堡联合举办了题为“如何扩大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博士培养力度、增强博士培养质量”(Expanding and Sustaining Excellence in Doctoral Programs in Sub-Saharan Africa: what needs to be done?)的教育研讨会。南非高等教育部(South Africa’s 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前执行主席、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副校长谢丽尔·雷(Cheryl de la Ray)教授在会上指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博士教育质量都亟需提高。
此次教育研讨会还讨论到未来非洲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教育的资助与科研合作等议题。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两位学者在其2010年的著作《非洲高等教育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Higher Edu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 Challenges,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frica)中就指出,非洲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应考虑全球化的知识体系与非洲本土化的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协调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发展,则应全面考虑非洲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同时努力寻求国际合作与发展。
在意识到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后,非洲很多国家都想极力提高本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但经济因素仍是制约非洲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除了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传统上一直给予非洲较多资助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一些新兴的国家也开始增加对非洲教育事业的资助:中国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奖学金资助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印度也针对性地在土地研究领域提供了300多个奖学金项目。德国学术交流总署(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DAAD)也一直致力于提高非洲的科研水平。该机构常年资助非洲学生的博士教育,与非洲许多国家的政府设立联合奖学金项目。如今,该机构正在更系统性地规划针对非洲的资助计划,预计未来很有可能加大在研究生教育上的投入力度。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责编:Du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