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外动态 > 2015年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

国外动态

2015年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

2018-01-24 来源:    浏览量(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业前景的国际比较

1.欧洲: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

据欧盟网站 2014 年 9 月 22 日报道,欧盟于2014 年9 月15 日发布了《伊拉斯谟影响研究》(Erasmus Impact Study,EIS)调查报告。报告发现,伊拉斯谟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伊拉斯谟项目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水平。

《伊拉斯谟影响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分析伊拉斯谟学生流动性对个人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二是调查伊拉斯谟项目对教师个人能力、个性品质和态度的作用,以及该项目对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影响。为此,欧盟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为了得到有效的数据,2013 年,研究专家发起了5次在线调查,来自全球 34 个国家的 56733名学生(包括参加和未参加伊拉斯谟项目的流动学生以及非流动学生)、18,618名毕业生(83%是流动学生)、4986 名教师员工(学术和非学术、流动和非流动)、964 个高等教育机构,以及652 名雇主(其中 55%是中小企业)参加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共计 78891 份。

为了解经过海外学习后学生和员工技能发展的真实水平,EIS 主要采用了与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 6 项指标来衡量,分别是:对差异的容忍(对其他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接受程度和适应性);好奇(对新体验的开放程度);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从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心(能够做出决定);活力(能够解决问题)。这 6 项指标是个性品质的主要特征。此外,报告还对学生、员工、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有关自身得到提高或发展的自我感知进行了分析。

(1)学生为什么参加伊拉斯谟项目?

对于学生为什么参加伊拉斯谟项目的调查表明,超过90%的学生最主要的动因是希望通过国外生活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如适应性或语言水平;其次是通过海外经历提高就业能力,这一比例占到85%以上。

在没有参与流动的学生中,只有14%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获得项目资助,这表明伊拉斯谟项目是一个非竞争性的流动项目。没有参与流动的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资金和必要的人员关系没有参与海外交换项目。此外,调查显示,62%没有参与流动的学生是来源于非知识背景家庭,而在参与伊拉斯谟项目的学生中,这一比例占到46%。

(2)伊拉斯谟项目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在 2006—2013年期间,认为海外经历对就业能力重要的雇主比例从37%提高到64%。此外,92%被调查的雇主认可与就业能力相关的上述 6项重要的个性品质指标。EIS 分析了学生海外流动经历对这些技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参与伊拉斯谟项目的学生比非流动学生这 6 项得分普遍要高——即使是出国交流之前。在伊拉斯谟项目结束之后,伊拉斯谟项目学生比非流动学生体现出来的优势也很明显。以往的研究表明,个性品质一般是稳定的且很少改变,然而伊拉斯谟项目学生在出国前后的改变还是非常明显的。

根据 6 项指标的测量,51%的流动学生提高了就业能力;而且,81%的伊拉斯谟项目学生认为他们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也反映了在分析流动性影响时自我认知和测量结果之间对比的差异。

研究还调查了流动性对与就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能的影响。超过9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软技能”得到了提高,如对其他国家的认知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能力以及工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外语能力等。此外,99%的高等教育机构认为,它们的学生在经过海外伊拉斯谟项目之后,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3)伊拉斯谟项目如何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

除了技能,EIS 还分析了伊拉斯谟项目对学生工作年限和职业流动性的影响。超过 1/3 的学生在参加伊拉斯谟项目后得到了“东道主公司”(host company)提供的工作。而且,这项经历似乎还有助于促进创业:已经工作的学生中有 1/10 准备开公司,超过3/4的学生计划创业。

流动性似乎也对就业率有影响。与没有去过国外的学生相比,流动学生长期失业的情况要减少一半。即使毕业 5 年后,流动学生失业率的情况也要比非流动学生低 23%。在被调查的雇主中,64%的雇主认为有国际背景的毕业生可能更具备职业责任感。在对伊拉斯谟项目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10 年的学生中有77%的人担任了领导职位,而且44%参与伊拉斯谟项目的毕业生比非流动学生更有可能担任管理职位。

报告称,学生流动性也会促进未来工作的流动性。在参加过海外交流的毕业生中,40%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至少移民过一次,而非流动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3%。此外,93%的流动学生设想过在国外生活,非流动学生的这一比例为73%。而且,往届的伊拉斯谟项目学生比非流动学生更换工作的比例要高两倍。超过80%的伊拉斯谟项目学生表示有强烈的欧洲情结。

(4)伊拉斯谟项目对教职人员和高等教育机构有何好处?

总的来说,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认为伊拉斯谟项目是为学生提供的最有战略价值的教育项目。在各种伊拉斯谟项目中,学生的流动被认为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部分(83%)。

关于员工流动性影响的分析,流动的员工比非流动员工在 6 项个性品质中有 5 项有显著性差异。超过70%的员工认为,海外交流带来最重要的改变是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学术性人员中,81%的教师认为交流经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多学科和跨机构教学合作有积极影响。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业和学历关系密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 年教育概览报告》(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世界范围内,本科及以上人群的就业率超过80%,而高中学历以下人群的就业率则不足60%。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全球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工人和高学历人群的需求增加,教育程度低的人群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在过去的15年间,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就业率与该国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呈正比,高等教育人群比例高的国家,其就业率也高。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网站 2014年9月9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2014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该报告指出,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的成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却一直在拉大。报告指出,各国政府必须努力采取更多行动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相同的优质教育机会。现在,教育的流动性在工业化社会中已经开始减速。低技能水平的人口数量比例是:55岁至64岁人口中占 9%;35岁至 44岁人口中占12%,25岁至34岁人口中占16%。另外,25岁至34岁年轻人中,第三级教育的可获得率上升到4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大: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有65%获得了高等教育学位,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年轻人中,仅有23%获得了高等教育学位。这些数据显示,教育扩张并未能将社会转化为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经合组织秘书长 Angel Gurría 指出,“教育能够将人们从贫穷与社会排斥中拯救出来,但是我们需要打破教育机会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包容性发展的最大威胁是社会流动的停滞,而增加每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和继续提高人们的技能水平有利于促进世界的长期繁荣,提升社会的凝聚力”。

该报告还指出,在就业与收入方面,高水平的教育与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就 OECD国家平均水平而言,25岁至 6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仅有5%的人没有成功就业。相比之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则有14%的人没有找到工作;2000年,这两大群体之间的差距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有关收入方面的新数据显示,教育的“富人”(haves)与“穷人”(have-nots)之间的差距日渐扩大。2000 年至 2012 年期间,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的相关收入差距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与受教育程度低(受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教育)的人之间差距的两倍。这意味着,相对而言,受过中等教育的成人收入接近受教育程度低的成人收入,这也表明中产阶级的收入在进一步下降。

图5-3  40国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实施情况

这份报告分析了34个OECD成员国的教育体系以及阿根廷、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拉脱维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以及南非等其他10个非成员国。

《2014教育概览》还从受教育程度、教育支出等方面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受教育程度:1)当今的年轻人中约有84%将完成高中教育。在大部分国家,与男性相比,当今的年轻女性更有可能完成高中教育,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在OECD国家,25岁至34岁的人口中,接近40%的人获得大学水平的教育,比 55 岁至 64 岁人口中的这一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而在很多国家,这一差异甚至超过了 20 个百分点。3)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收入可能是中等阶层(the median worker)的两倍。在智利、巴西与匈牙利,受过第三级教育者的收入比没有完成高中教育者收入的两倍还多。

教育支出:1)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OECD国家的生均经费为9487美元,其中,小学生生均为 8296美元,中学生生均为9280美元,大学生生均为13958美元。2)在中等教育机构生均经费支出最多的 10 个国家里,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高额薪水和低生师比。3)2011 年,OECD国家平均将其 GDP 的 6.1%用于教育。公共经费占整个教育机构支出总额的84%。按照固定价格计算,2008年至2011年,仅有6个国家削减了教育公共支出:爱沙尼亚(- 10%)、匈牙利(- 12%)、冰岛(-11%)、意大利(-11%)、俄罗斯联邦(-5%)、美国(-3%)。

3.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

2014 年11 月13 日,根据印度工商联合会(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FICCI)和安永公司(Ernst and Young, EY)在印度工商联合会高等教育峰会(FICCI Higher Education Summit)上发布的报告,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在招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重视科研文化、人才创新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报告还指出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率低主要受到过时的课程内容、优秀师资的短缺、校企合作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报告还发现,大多数印度高校忽视科研和校园文化的培养。此外,很少有高校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而这也导致印度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据报告,印度计划到2030 年,超过20 所大学可以入围全球大学排名前200,研究与专利排名跻身前5,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

4.英国:数百名博士毕业生竞争一个科研职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英国顶尖大学中的每个科研职位有多达200 位竞争者。数据显示,尽管近期很多大学启动精英项目以招收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但面对数量有限的博士后职位,博士毕业生之间的科研职位竞争依然非常激烈。

2013-2014年度,剑桥大学的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 Cambridge)发布的一个初级研究员职位(自然科学领域),就有多达230 人申请;其2012-2013年度发布的三个科研职位,吸引了657 位申请者。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Group)的其他成员大学所发布的科研职位也都吸引了大量申请者。2012-2013年度,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发布的五个博士后科研职位收到了116 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而可以转为正式教职的科研岗位则吸引了更多的申请者。例如,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研究员计划,在其实施的第一年,50 个科研职位收到了近1400 份申请。

学术职业发展组织维塔(Vitae)的主任艾莉森•米切尔(Alison Mitchell)表示,在英国,大学科研职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本土的博士毕业生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杰出人才同台竞技。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研究生项目主任伊莱恩•沃尔什(Elaine Walsh)认为,在支持博士生学术理想的同时,还应该给予博士生就业指导、鼓励博士生寻求学术以外的职业发展机会。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培养人数的稳定增长

1.美国:国际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有助于维持研究生整体人数的稳定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简称NCES)2015年的统计报告,美国2012-2013年度的硕士学位授予量为75.2万人,博士学位授予量为17.5万人。2013年秋季,共290万人学生入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14年秋季入学的硕士及博士人数预计会有20%的增长,达到350万人。

图5-4 美国硕士学位授予量(分学科)

 
 

图5-5 美国博士学位授予量(分学科)

美国研究生委员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发布的《年度全美研究生录取趋势》(Trends in US Graduate Enrollment)显示,随着国际研究生入学人数的增加,全美研究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2012-2013 学年,尽管美国国内新入学研究生人数下降了0.9%,但全美新入学研究生总数增加了1%。

美国研究生委员会主席苏珊娜•T•奥特加(Suzanne T. Ortega)女士认为,国际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不仅对美国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能帮助美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美国对研究生学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新入学研究生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高学历工作增长的速度。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苏珊娜主席建议美国应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给予更多财政上的支持。

据悉,在新入学国际研究生专业方面,攻读商科人数占总人数的17.6%,教育学科占17.4%,健康科学学科占12.9%;而物理和地球科学学科、农业和生物科学学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仅分别占2.8%、4.8%、6.2%。

2.爱尔兰:高等教育实行新措施,大量增加博士在读生与毕业生的数量

爱尔兰高等教育实行新措施,大量增加博士在读生与毕业生的数量。爱尔兰高等教育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以来,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开始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却下降了几乎十分之一。人数下降最大的领域是科学、数学及计算机,这几个领域中的博士入学人数从2009年的2755人下降到2014年的2136人。2014年全年爱尔兰博士在读生共计7898人,而2009年的数字是8641人。

鉴于这种情况,爱尔兰高等教育局(HEA),与爱尔兰技术学院、爱尔兰大学学会以及都柏林理工大学一起,发起了一项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爱尔兰国家博士教育机构将为博士毕业生的雇主及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博士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的保证。高等教育局称博士教育机构必须保证人才储备,这对爱尔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

在亚洲地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经历了快速膨胀的二十年,在校学生人数从1980年的2000万升至2011年的8400万。为适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项目随即迅猛增加。许多国家的政府将大学视为能够积极作用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科研中心,而大学科研活动一般都在研究生层次进行。因此,扩大研究生教育可被视作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方法。

201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学研究所(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出版的《亚洲高等教育:扩大再扩大》(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Expanding Out, Expanding Up)针对东南亚中等收入国家分析揭示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1.泰国: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

泰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 从2007 年193,000增长到2012的196000。政府相信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投入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科研竞争力是反映该国人力资源产出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达到这个目的,2009年泰国教育部额外增加了120亿泰铢(约3.7亿美元)启动“国家研究型大学计划”(the 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ies Project)。目前有九所大学被选入这一计划。这些研究型大学被期待获得更高的世界大学排名。

投入研究生教育可以产生期待的结果,顶尖院校不但需要成为好学校而且必须在国际上受到认可。诸多受访者视国际大学排名为赢得国际关注与尊重的一条路径。由于论文发表指数是大多数国际大学排名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因而向教师施加压力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就被视为获得较高排名的重要措施。泰国研究型大学强调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生是发表论文的重要贡献者,他们既能参与教师们的研究又可以完成攻读学位的发表论文要求。泰国一些重点院校博士生需要在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才能毕业。

2.马来西亚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十年增长400%

      马来西亚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在过去十年增长了400% ,2000年招生人数为21100,2010年为 85200。这一增长正反映出政府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旨在增强本土研究能力,减少对外国公司开展的企业研究的依赖。2012年,马来西亚有21000人拥有博士学位,根据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至2020年计划博士学位人数达到的100,000(包括国内、国外培养以及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马来西亚公立研究型大学的高层管理者、教师以及教育部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官员在接受访谈时认为,在教育上的大量投入能培养出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他们会吸引国际投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为支持这一优先发展政策,政府向研究生教育施以慷慨投入。在2008年和2009年,政府指定了五所研究型大学。与前一年度相比,这些学校获得的公共投资增加了70%。

政府在管理大学时引入了一套针对产出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每名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教学工作量、拨款和社会服务。马来西亚研究型大学希望通过改善问责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发表论文的比例,教师们反映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压力十分巨大。

3.泰国和马来西亚研究生教育投入加大的效果不明显

对马来西亚和泰国而言,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首要措施应是提供适合本科扩招需要的合格教师。然而,在这两个国家,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实施。由于研究生教育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人们关注经济发展又迫使高校要在国际排名中向上努力,从而导致更大的科研压力。这些压力使一些教师将其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向科研,甚至有时要牺牲教学,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简言之,“扩张”已然改变了组织运行机制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

4.东南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人数占比很高

      在亚洲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低于发达国家,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心估计,2011年有超过60000名学生从东南亚出国读博。如2011年,在越南,国内的博士生招生规模大约是4000名,而超过3400名人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在文莱和尼泊尔,出国留学的博士生人数则超过了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

根据2011年每100,000居民中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统计数,从图5-4可以看出,硕士生人数占比韩国、泰国、中国相对高;博士生人数占比韩国、中国、日本则相对高。而亚洲地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研究生毕业人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图5-4  2011年亚洲部分国家每100,000居民中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统

5.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发展

2014年12月,新加坡教育部关于2015年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项目召开了相关会议。新加坡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目的是为优秀的研究生专业发展提供保证和支持,扶持需要的地区建立专业知识库,该计划覆盖三类职业人群:行政管理人员、高级专家和优秀教师。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积极申请奖学金计划资助的具体学科领域的学习以期建立此基础上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

为强化专业知识,优化课程评估,突出学科引领作用,新加坡相关部门强烈呼吁加强课程评估计划,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除学生以外,高级专家和优秀教师都可以申请特定主题的奖学金,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权提供帮助。

6.尼泊尔:世界银行批准对尼泊尔高等教育改革的贷款项目

2015 年2 月19 日,尼泊尔高等教育改革项目获批了世界银行6.5 亿美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38 年(包括6 年的宽限期)。

据悉,该项目将支持尼泊尔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绩效,帮助弱势学生群体争取平等的入学机会。该项目将在以下领域实施改革:加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公共资助力度,国家教育认证体系制度化,加强大学自治,完善考试制度,增设学习课程与研究项目以及加大对弱势学生的资助。

世界银行尼泊尔区域经理拓也•卡玛塔(Takuya Kamata)称,此次贷款项目将支持高等教育机构的重点改革举措,使包括弱势学生群体在内的毕业生更好地掌握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

7.非洲:南非拟建泛非大学,吸引优秀人才

释放非洲领导力大学网络(African Leadership Unleashed, ALU)(致力于培养非洲未来领导人的大学网络)的创建人弗雷德•斯瓦尼克(Fred Swaniker)透露,毛里求斯将于2015 年开设第一所泛非大学,以满足非洲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肯尼亚股份银行(Equity Bank Kenya)的资助下,肯尼亚将筹建第二所泛非大学。尼日利亚和摩洛哥两国泛非大学的建设也在计划中。释放非洲领导力大学网络将携手可口可乐公司、IBM、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资助第一所泛非大学的学生。

据悉,由于南非高等教育资金的匮乏,非洲领导力学院(African Leadership Academy, ALA)(一所录取有天赋的,弱势群体学生的非洲高中)超过80%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到哈佛、耶鲁以及杜克等海外知名大学深造。

泛非大学将以科技为本,运用高科技实现网络教学,学生之间实时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将会先在非洲领导力学院内试运行。剑桥大学评估中心(Cambridge Assessments)的首席执行官西蒙•里伯斯(Simon Lebus)认为,虽然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普及学习,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

责编:Dai Li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