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 浏览量()
(一)不同政策环境下,各国对高端人才的竞争依然激烈
2017年,国际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端、顶尖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英国内政部2017年11月宣布将T-1签证的数量增加一倍,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召集了英格兰、苏格兰等在内的31所英国高校,面向中国留学生推出“2018年非凡英国百万英镑奖学金计划”,提供单笔奖学金最高可达22,000英镑的150个奖学金名额。
德国凭借发达的经济、先进的学科技术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受到国际学生、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的年轻人和移民的青睐,但其收紧的移民政策趋势显现。
新加坡对人才的吸引及发展能力排名亚洲之首,这不仅反映了它所拥有的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还反映了它对数码时代技术的适应能力。
日本政府计划在地方高校建立世界级基础研究中心,以缩小日本精英研究机构与地区大学之间的差距。根据2018财年预算提案,政府将向区域性大学提供实质性研究补助金。区域性大学的十年发展计划获得批准,将打破国家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对基础研究经费的垄断地位,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世界各国的“一流大学”政策实施进展
为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纷纷推动了以追求卓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专项计划。世界各国各地区“卓越”计划的主要策略是择优建设,现实目标是培养人才与提升科研,主要资助是对象重点学科与项目。
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卓越计划第三期提高入选门槛。2017年,德国政府决定继续支持下一轮的“卓越计划”,并设定如下变化:保留“卓越研究集群”和“卓越大学”,但不再单独资助研究生院,对研究生院的资助纳入德国大学的常态化管理和资助系统。其次,“卓越大学”第三期抬高了竞选门槛。第三期要求大学必须至少获得2项“卓越研究集群”的资助才能申请“卓越大学”。第三,不再限定资助期限,从而促进更多基础性或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对获得“卓越大学”头衔的大学每7年进行一次独立的外部评审,通过后决定是否继续下一轮资助。
欧洲主要国家法国、西班牙等实行集团合作战略,以提升大学影响力。2010年发起了 "卓越计划" (IDEX) 方案,投入77亿欧元创造五至十个能够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竞争的机构。
印度政府计划资助 20 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17 年 10 月14 日,纳伦德拉·穆迪(Narendra Modi)总理在巴特那大学(Patna University)百年校庆上表示,政府计划放宽对大学的管制,并资助 10 所私立大学和 10 所公立大学总计一千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100 亿元)的财政拨款用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资助年限为 5 年。
(三)世界各国对博士生工作技能的关注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纷纷制定研究生课程评估标准,评价博士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华盛顿研究生院协会的一份报告表明,在2016年对其241个成员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中,65% 的回应是,所有或大部分博士课程都制定了正式的方法来评估学生是否学习与工作场所相关的特定技能。美国学术界研究发现,学术界以外的雇主希望招收具备包括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知识,科学政策,治理等技能的毕业生,并在考虑如何解决理工专业博士毕业生不掌握非学术职业所需的知识的问题。
(四)美国国际研究生申请人数首次下降
美国国际研究生申请率和入学率下降。根据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的统计,自2003秋季以来, 美国大学首次出现国际研究生申请率和入学率下降。2017秋季, 国际学生的最终申请数下降3%, 而国际研究生入学人数下降了1%。除此之外,中国在美国攻读研究生人数首次从2017年秋季学期下降了1%,是十年来首次处于下降趋势。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国际学生急剧减少,国际学生申请的唯一上升地区是欧洲学生(上升了18%)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学生(上升了12%)。
究其原因,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国际人才政策缩紧,“禁穆令”、H-1B签证制度、移民制度等改革导致留美国工作的研究生学历人数的增长相对缓慢;2017年11月,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提议进行税务改革,撤销减免从事教学或者研究助理的研究生的税费,约有14.5万名研究生可能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其中约60% 来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
(五)印度高等教育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亚洲高等教育院校排名,在前300名的亚洲高校中,日本69所、中国大陆54所、印度33所,印度第一次跻身亚洲前三,印度高等教育呈现强劲势头。印度学者研究发现,在科研和博士生教育方面投资更多的高校的出版率往往较高。由此建议,印度大学应该增加博士研究生的数量,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提升印度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六)日本面临高等教育生源大量下降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出现生育低谷,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规模扩张,学校设置相对过剩,学校与生源比例严重失衡。日本通过设立“学部学府研究院制”、强调学科基础,增强专业适应性、加强产官学的合作来调整大学学科设置,以应对高等教育生源下降。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8)》 责编:Jia Xiao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