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培养“一流”工程人才,助推“双一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今全球已逐步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放也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联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正是我国高校在全球化教育趋势下建设一流大学、主动融入世界一流大学竞争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是由四川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外联合学院,是两所享有国际声誉的中美名校强强联合进行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学院于2011 年开始筹建,2014 年2 月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2015 年6 月,时任国家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出席并见证学院揭牌仪式,2015 年9 月招收第一批新生。经过近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已逐步凸显,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人才的成效已逐步呈现,在推动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是四川大学以国际化教育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示范探索
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是两所百年名校深化交流与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四川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展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尝试和积极探索。
四川大学长期坚持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实施高端化国际交流,将国际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氛围营造等教育教学全过程。2004 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就强调要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提出要让每一位川大学生都有海外交流的经历;2008 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化科研合作渠道,与美国加州大学等共建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等系列合作研究中心; 从2012 年起,学校每年投入1500 万元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国际课程周”(University Immersion Program,简称UIP)项目,邀请外籍专家和学者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国际课程、共同开展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目的是让川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与一流大学的师生进行面对面沟通;2018 年,学校再投入1500 万元经费,启动了“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开展“大学生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年累计出国(境)访学学生达到了2000 余人次。在全面推进国际化教育过程中, 四川大学高度重视以共建学院为契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应运而生,成为了四川大学学习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推进自身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及管理体制等改革的重要平台。
二、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以“一流工程人才培养”助推“双一流”建设的实践
自2015 年开始首届招生以来,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即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独立性思考的能力,着力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情怀,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具有良好国际交流交往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领袖型人才。为此,学院全面引进了匹兹堡大学在医学、工程、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多个世界领先学科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设置了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力争以“一流工程人才培养”使命的践行来推动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一流人才培养方向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培养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有效法宝。由于中外高等教育在教育手段和模式上的差异,多种文化的碰撞必然会使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信息场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人才培养方向保驾护航。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及学校要求,制定了《匹兹堡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全面落实全国思政会议精神。二是全面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完成学校规定形教课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形成学术诚信专题、基础法律专题、时间管理专题、职业教育专题等多类型的形教课模块,形成了“院领导+ 学者+ 辅导员” 三位一体的院内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课程体系, 注重内容与课程的有机集合。三是结合时事,以共青团组织及学术社团为引领,强化宣传、加强宣传,构建了从营造学习氛围、组织收看直播或集中学习,到边学边体会边落实的全链接的学习贯彻全过程。四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国家精神、民族情怀,以及自身所应当肩负的国家意志、承载的民族梦想和人民的重托, 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民族、时代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五是真心关爱学生,实施了同辈导师计划、一对一谈话等特色学生指导模式,为学生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指导奠定了基础。
(二)共建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学院长远发展的根基。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大力推进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在与匹兹堡大学斯旺森工学院共享部分师资的基础上,教师及管理人员全部面向全球招聘。学院外籍教师占比较高,大都毕业或曾经任教于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等世界名校,有着深厚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学院也定期组织教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参加工程教育创新培训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促进中外教师互访交流。
(三)引领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打造先进的本科教育
学院在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匹兹堡大学的课程体系,使用与国外一流大学无缝对接的教材,在全英文授课环境下鼓励创新性学习、主动学习。
学院实施了与匹兹堡大学一致的互动式教育教学体系,互动式教学、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翻转课堂”“书档课堂”等教育手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行独立性思考和发展创新性思维的积极性,实现了东西方学习与交流并举,专业性和学术性共进。特别是学院采用了与匹兹堡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同步的评估体系,针对教师表现、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展开全过程、全方位评估,建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闭环系统,加强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四)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学院借鉴匹兹堡大学CO-OP 的实践模式,主动走出校园,与北京、上海、成都的Stratasys、通用电气等10 余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企业实践工作岗位,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院建立了鼓励学生创新的MakerSpace,为学生的创新想法提供动手及实践空间,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引导多学科专业学生共同集聚创新;定期邀请实验室工程师、学术专家、企业家等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及创业分享讲座,邀请学院内外教师为学生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重大比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
三、面向未来,学院助推“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在近4 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人才培养成效较为显著。2015、2016 级学生通过“2+2”“3+3” 等联合办学进入国外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达到60 余人。截至2018 年10 月,匹兹堡学院共有40 余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学科类竞赛个人奖、团体奖或立项等, 包括2018 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二等奖、三等奖,2018 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作为四川大学在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的同时结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全新尝试,作为四川大学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的高层次、高水平改革试验园区。面向未来,匹兹堡学院将继续引进一流的办学理念与资源,充分发挥好前沿作用, 助推“双一流”建设。
(一)进一步强化师资共享,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互动
进一步加强与匹兹堡大学的共享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要求与标准,继续面向国际一流大学招聘教师;积极促进国内外教师间的来访互动;力争学院的优质师资资源能逐步惠及四川大学相关专业学生。
(二)推进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持续革新与本土化
一是以院企合作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CO-OP 院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旨在鼓励在校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在企业中开展全职工作,真正运用课堂所学。实践证明,曾经在匹兹堡大学有过CO-OP 经历的学生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就业后的岗位薪资都比其他学生要高。我们将进一步拓展院企合作的渠道与平台,力争使学生受益面更广。二是在学院现有MakerSpace 的基础上,开设智慧工坊 & 创客空间,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讲座培训等。三是建立英语写作中心,结合匹兹堡大学英语写作中心的先进经验及范式,依托学院优势师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英语写作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不断运用和练习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
(三)以学科交叉为突破点,打造新工科教育
促进“双一流”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流的学科。虽然目前学院以教学为主,但是在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也提出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要为促进四川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 将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学院将充分利用匹兹堡大学在工科及医科方面的优势,结合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资源,共同聚焦打造生物科学与工程相关的新兴课程, 构建生医制造与技术等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总体上讲,我们将通过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资源链,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链,塑造国际一流的学生培养链,构造国际一流的学科链,真正推进四川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来源:IEE微信公众号 编辑:Li Yang)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crs23l8W-v6VOq7Sk6n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