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域热点 >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领域热点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2019-03-29    浏览量(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理论探索

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

作者:王顶明,杨佳乐,黄颖

作者简介:

王顶明(1980-),男,湖南平江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杨佳乐(1992-),女,山西大同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黄颖(1993-),女,四川南充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结构;类型结构

摘要:结构决定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现状,发现博士在三级学位体系中的占比偏低、部分省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学科结构对需求的回应不足等是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有质量地扩大博士学位供给、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省级统筹功能以及充分尊重培养单位的学科调整自主权三点优化建议。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

作者:郭月兰,汪霞

作者简介:

郭月兰(1989-),女,安徽阜阳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汪霞(1963-),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关键词: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深知识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标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遵循学术逻辑、政治逻辑、市场逻辑的多重发展导向,高深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各逻辑的动态平衡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取向体现在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实现遵循规律的科学发展、走协同发展道路。

研究生教育的品相

作者:董云川,李保玉

作者简介:

董云川(1963-),男,云南云龙人,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玉(1987-),男,河南周口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讲师。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常识表达;内在规定;返本归真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离不开对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对教育品相的坚守。研究生教育的品相内含着对研究生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像什么”以及“做什么”的思考与回答。沿着教育回归的路径探寻本质,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应满足研究性、教育性和高深性三大内在规定,而在实践中务必兼顾到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应用、高深学问的探究与求索、完善之人的向往与培育三大方面。如此,则能名实相符,实至名归。

研究生道德定力的学理要义与涵育路径

作者:汤素娥,柳礼泉

作者简介:

汤素娥(1988-),女,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柳礼泉(1954-),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

关键词:研究生;道德定力;涵育路径

摘要:回溯过往研究生失德问题频发,立足当前研究生守德形势严峻,展望未来研究生扬德任重道远,涵育其道德定力是最有力的警醒、最可靠的修行、最安全的护航。既要探寻涵育道德定力的切入维度,思想上将道德信仰化是前提条件、人格上将道德气节化是必要元素、心理上将道德意志化是关键举措、本领上将道德能力化是重要保障;也要探寻涵育道德定力的合力路径,积聚柔性教育合力、形成刚性监督合力、构建中性测评合力。

权威的可谬性:学位论文评审规则的当下隐忧

作者:李尚群

作者简介:

李尚群(1969-),男,湖南新化县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关键词:权威;权威的可谬性;学位论文;评审规则

摘要:学术权威即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较强学术评判能力的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接受并通过学术权威的系列评审,这是当下的普遍规则。权威在学术活动中有可能出错,科学社会学把这称为权威的可谬性。权威的可谬性会降低学位论文评审规则的合法性,同时也影响了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的效率,因而是这一规则自带的一种隐忧。为了规避权威的可谬性及其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规则可以进行某些改进,如增设当事人商榷环节、慎用刚性的定论式评价、推行精准的同行评价和各评价环节相互印证与牵制等。

学位授予标准的多重面向及其适用逻辑

作者:林华

作者简介:

林华(1984-),男,浙江瑞安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关键词:学位;学位授予标准;学术自治

摘要: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不同主体也有不同的学位授予审查内容。从法律文本、制度实践和理论解读出发,学位授予标准至少存在四个面向:主体面向、内容面向、效力面向和形式面向。从适用逻辑上看,不同面向的学位授予标准适用又有时间逻辑、重新审查逻辑、层级逻辑和功能逻辑。主体面向的学位授予标准适用时间逻辑和重新审查逻辑,内容面向和形式面向的学位授予标准适用层级逻辑和功能逻辑,效力面向的学位授予标准适用时间逻辑(程序推进型的效力面向)和重新审查逻辑(实体决定型的效力面向)。

培养与质量保障

生源差异如何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基于全数据的研究

作者:郭海燕,刘春荣,张志斌

作者简介:

郭海燕(1962-),女,辽宁辽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研究员。

刘春荣(1981-),女,河北衡水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

张志斌(1967-),男,陕西延安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质量;生源质量

摘要:博士生招生质量对保障教育质量具有基础型、决定性的作用。保障招生质量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生源甄别。文章采用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量化结果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总体、分学科大类,分析生源差异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录取方式、录取类別、考生身份等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为此,在招生中,应大幅度增加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比例;同时,应进一步压缩定向生比例,特别是要严控招收定向在职攻读人员中非教学科研岗位人员。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突出,应重在对考生个性化特点的深入考察。

互联网+下硕士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思考——基于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的调查

作者:严俊,阮成武

作者简介:

严俊(1978-),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办公室主任。

阮成武(1964-),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课;互联网+;运行模式;监控体系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融合的新形态下,探索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改革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新途径。通过对10所省属师范类院校研究生公共课教学的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学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教师工作任务偏重,公共课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建设有待加强。以问题为导向,从网络公共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团队建设、网络教学评价三方面论证开展研究生公共课在线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公共课教学运行模式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一体化策略。

研究生成长进阶之路:点、线、面的渐进与共构

作者:闫广芬,张先璐

作者简介:

闫广芬(1964-),女,河北沧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张先璐(1995-),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成长;点线面;渐进与共构

摘要:以点、线、面的逻辑路径看待研究生成长进阶之路。研究生成长要确立自我定位的基准点、寻找探索式学习的方法线以及领悟人生真谛的境界面。点线面三者之间不仅渐进,而且共构。在循环开放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面向未来,共筑研究生学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坚实基础与时代进路。

从管理到治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四维建构

作者:卢勃,刘邦卫,鲁伟伟,薛达

作者简介:

卢勃(1972-),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刘邦卫(1979-),男,广东阳江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办公室主任。

鲁伟伟(1991-),女,河南新乡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治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四维建构

摘要: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突出主体的权力,具有管控性、强制性和垄断性;治理需要互动运行,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具有多元性、民主性和协同性。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需要从理想信念、学风道德、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等四维一体去建构。理想信念是政治方向,是精神支柱;学风道德是专业规范,是成才基础;身心健康是内在动力,是成长保障;社会实践是实现途径,是素质拓展。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双一流建设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

作者:马廷奇,许晶艳

作者简介:

马廷奇(1968-),男,河南鹿邑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许晶艳(1995-),女,山西运城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学科建设模式;模式转型

摘要: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发展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

作者:张务农

作者简介:

张务农(1976-),男,河南鲁山人,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党建;学科建设;内在关系;作用机制

摘要:党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学科发展新使命要求党建承担新任务;学科发展新态势要求党建尝试新做法;学科发展新特点要求党建纳入新内容。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交互融合、互促共建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基本策略和重要方法。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虽然有不同的任务、方法和目的,但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一方面,从党建的视角看,根据学科建设需要调整党组织建设策略可为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政治保障、行事原则;另一方面,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性质看,通过党建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础和实践路径。

 

教育评估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视角与价值判断——基于研究文献的分析

作者:葛少卫,杨晓江

作者简介:

葛少卫(198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学科/“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杨晓江(1958-),男,江苏如皋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视角;价值判断;知识图谱

摘要: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文献文本挖掘,形成了知识图谱,并对关键词进行了分析,总结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7个方面的研究基本结论。以此为基础,提出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中要注意显性指标与隐性因素、共性特征与个性特色、宏观布局与微观过程、群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等评价视角,要在国家使命、情怀培养、科技贡献3个方面作出显著成效,体现高校办学价值。

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张继平

作者简介:

张继平(1972-),男,苗族,湖北来凤人,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关键词: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第三方评估

摘要:学科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风向标”“催化剂”和“推进器”。在“双一流”建设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回应利益相关者诉求的现实需要,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僵局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管办评分离”原则的必然选择。高校学科第三方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制度阙如,独立性孱弱;法规缺失,合法性贫血;人员匮乏,专业性打折;理论滞后,公信力不足。高校学科第三方评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服务,需要着力制度创新,确立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身份;加强立法工作,保证第三方机构的合法地位;优化评估队伍,提升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水准;深化理论研究,增强第三方评估的实际效果。

 

他山之石

三螺旋视角下英国学术型博士培养改革探析——以科学与工程合作博士计划为中心

作者:王轶玮

作者简介:

王轶玮(1991-),女,辽宁抚顺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博士培养;合作;企业;三螺旋

摘要:90年代以来英国博士教育开展了面向市场、产业与雇主需求的新型培养模式改革,英国研究理事会设立的科学与工程合作博士计划,目前已成为英国学术型博士改革的代表性举措。本文拟从反映高等教育与产业、政府协同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以科学与工程合作博士计划为例,透视英国学术型博士培养改革的特征与趋势,以期对我国博士教育及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编辑:Yu Yan)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ulcticXLPYdQjCSD40hSw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