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来源: 浏览量()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内容摘要
本刊特稿
本刊教育规律的民族形态———读《教育规律读本》有感
作者:谢维和
2019年5月,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原会长赵沁平院士领衔编撰的《教育规律读本》问世,本书从两千余年先贤哲人璀璨深邃的教育思想中遴选“教”“学”“道”三类凡三十六条教育规律经典断语进行阐释。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闻讯特撰“教育规律的民族形态——读《教育规律读本》有感”一文以志纪念,赞其“非常睿智地表达了教育规律的一种民族形态,一种中国形态,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文中,谢维和认为教育规律兼具普遍性和民族性,当代学者对中国教育规律的民族自觉和主动作为,挖掘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文化价值,运用中国文化和语言去表达和反映教育规律及其民族形态,为人类教育理论贡献华夏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同时,此举亦为深获国际认可及域外民族尊重之要途。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理论探索
研究生人力资本贬值问题探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研究生知识员工的实证分析
作者:黄维德,柯迪
作者简介:
黄维德(1954-),女,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柯迪(1987-),男,浙江杭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人力资本贬值;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研究生人力资本贬值问题日益突出。以长三角地区研究生知识员工为调查对象,揭示并分析研究生在工作中的人力资本贬值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生知识员工人力资本贬值较本科学历知识员工更为严重。其中,专业工作匹配、心理压力、隐性知识、社会关系,对该群体人力资本贬值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与社会需求对接,加强学生对人力资本贬值的抵御能力,促进高层次知识技能的保值、增值。
扩招与限度———博士人才培养规模的测度
作者:李莉方,李威
作者简介:
李莉方(1988-),女,河南开封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李威(1985-),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关键词:博士;扩招;培养规模;双一流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扩大博士培养规模成为大势所趋。根据已有文献,GDP总量、R&D投入力度等经济指标对于博士培养规模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本文通过与西方发达五国在相关指标上的国际比较,并与我国的人才供求预测相结合,得出研究结论:我国目前一年的博士人才培养规模应保持在9万人左右为宜,其扩招幅度应与经济总量和R&D投入保持联动。同时,还提出了促进我国博士培养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的对策建议。
建国70年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
作者:陈亮,马健云
作者简介:
陈亮(1987-),男,辽宁鞍山人,教育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法治研究中心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
马健云(1991-),男,河南洛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政策;变迁逻辑;发展走向
摘要:建国70年来,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以保证公平为核心的单轨资助阶段、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双轨资助阶段、以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多轨资助阶段、以深化改革为重点的机制变革阶段;遵循着以多元主体交互博弈的共进理路、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出发点的动力机制、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以及在政策转换与运行成本的衡量中不断形成路径依赖等演进逻辑。新时期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应适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利益;重塑资助制度价值基点,实现公平、效率与质量并重;强化政策评估功能,稳妥推进资助制度变革;完善资助系统设计,实现资助制度均衡建构目标。
竞争异化:精英淘汰机制中的隐形不平等———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公平性探析
作者:汪栅
作者简介:
汪栅(1992-),女,重庆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学术精英;阶层流动
摘要:学术精英的选拔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博士招生中的“申请—考核”制作为重要的精英选拔制度,其公平性是学术精英阶层是否合理产生的关键。博士研究生资源属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其“高价值”和“稀缺性”的特点只能让少数人获得进入该阶层的机会,这也就导致阶层之间在争夺优质资源时产生竞争的异化。“申请—考核”制的出现让院校、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其所产生的权力私化、权钱交易的利益链也极易破坏掉赞助性升迁与竞争性升迁之间的平衡。这种破坏性的结果会体现在资质与资本的互动博弈中,“利益相关者”能够用资格限定的权力打造“出身鄙视链”进而维护优势利益主体通过资本置换带来的最大化利益。基于此种因素考量,博士“申请—考核”制必须建立起适当的机会补偿措施,调整权利正义与价值正义的关系,考虑“绩能主义”的价值,才能从利益主体的交织中维持公平正义。
培养与质量保障
博士生希望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博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
作者:许丹东,刘 娣,朱燕菲,吕林海
作者简介:
许丹东(1985-),男,山东单县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刘娣(1994-),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朱燕菲(1989-),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吕林海(197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奖助体系;导师指导;博士生意见
摘要:博士生对院校培养工作的意见是进行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1200余名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展开探索,结果发现:第一,博士生意见集中在奖助体系、导师指导、考核评价和学术交流上,具体内容分别指向奖助学金支持力度不够,导师的学术指导缺位,考核评价方式固化单一,学术交流机会不足;第二,在学科差异上,理工科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和科研自由度得分较低,并且相比其它学科学生提出较多导师指导方面的意见,人文学科博士生更加支持采用1篇论文代表作的评价方式,并且相比其它学科学生提出较多考核评价方面的意见。基于上述发现提出博士生培养环境的改进对策。
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养成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
作者:李永刚,王海英
作者简介:
李永刚(1989-),男,山西吕梁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讲师。
王海英(1991-),女,山西阳泉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科学职业;知识生产模式;科研能力
摘要:现代科学研究的内涵与能力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对研究生院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博士生不仅在跨学科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及科研管理能力等新型科学能力要求上没有做好准备,而且在批判性思维、提出研究问题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等传统核心科学素养上也表现不佳。未来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视跨学科课程、导师组与科研项目的建设,开设实用性强的方法技能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机会,注重发挥高水平导师和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培养效能,加强对不同类型博士生的个性化选拔与培养。
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探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静文,刘爱书
作者简介:
张静文(199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爱书(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立德树人;信度和效度
摘要:以学生评价为视角研究高校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由情感暴力、放任敷衍、品德不良三个方面构成,并表现出以下特点:(1)总体上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比较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和教学规律的,教师问题行为情况不严重,但是情感暴力、放任敷衍、品德不良三个方面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比较高。(2)当前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存在导师类型和学科差异。博士生导师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硕士生导师;理科、工科和其它学科的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显著高于文科研究生导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矫正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对“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
作者:梁传杰
作者简介:
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研究生院院长。
关键词:学科评估;名称;内涵;指标体系
摘要:当前我国学科评估存在“学科评估”名称乱用、概念内涵不清、指标体系混乱、评估方法不当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在学理上予以厘清。“学科评估”按政府、第三方社会机构和高校三类实施主体,在名称上分别对应于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水平评估和学位点自我评估;三类“学科评估”在内涵上有其内涵外延与特征;现行三类评估在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及具体指标体系内容上需要调整和完善。
专题研究
“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燕莉,李浩野,陆涛
作者简介:
刘燕莉(1981-),女,江苏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李浩野(1988-),男,辽宁营口人,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办公室职员,讲师。
陆涛(1963-),男,江苏宿迁人,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思政教育;思政融通;“四维度”实施体系
摘要: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研究生德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发展。文章对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框架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思政融通”思路;通过构建授课内容、形式、团队和管理机制“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实施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有效融通。最后,以《药学名家大讲堂》融通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四维度”结构化“思政融通”式思政教育成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
作者:王茜
作者简介:
王茜(1984-),女,安徽马鞍山人,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研究生;融入;课程体系
摘要:“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存在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困境,在研究生课程结构中覆盖不全面,研究生导师能动性缺失,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通过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展开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完善队伍建设,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等举措,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建立“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热点聚焦
我真的是婚恋“困难户”吗?———大龄单身女博士婚恋偏好研究
作者:伍麟,刘天元
作者简介:
伍麟(1975-),男,江西德安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刘天元(1991-),女,陕西宝鸡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女博士;晚婚;婚恋偏好;婚配文化
摘要:女性“读博”是一种人生价值增值过程,但媒体热衷于将其受教育程度和在婚恋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描绘为倒U型,甚至将其婚恋问题渲染上悲情色彩。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女博士并非婚恋“困难户”,她们没有放弃婚姻,只是暂时延迟了婚姻。在建构择偶标准时,女博士秉持“锦上添花”的态度,追求亲密关系、经济独立、彼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家长对子女择偶期望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传统与新兴婚配文化并存,以及女博士独特的群体特质共同形塑了她们的择偶偏好。尽管女博士独特的婚恋标准非主观地延缓了其结婚年龄,但却拉伸了她们觅偶的时间长度,对推动晚婚、提升婚姻质量、促进男女协力承担“婚姻包袱”、实现婚配模式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婚恋观透视———以Z大学在读研究生党员为例
作者:王翔,苏鹏
作者简介:
王翔(1977-),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苏鹏(1996-),男,安徽淮南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婚恋观;研究生党员;新时代;透视
摘要:通过对Z大学研究生党员婚恋观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研究生党员在“择友”、择偶标准方面更加注重内在,尤其看重人品、性格和三观等;在对待“特殊婚恋”方面中立看法较为普遍,极端赞同或极端反对的观点较少;而在自身的婚恋行为中更加强调互相尊重,重视一段关系中的地位对等;在面对不满意的婚恋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结束婚恋行为,而非忍让或将就。
他山之石
研究生招考中综合审核何以实现———来自美国的经验
作者:杨佳乐,王传毅
作者简介:
杨佳乐(1992-),女,山西大同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王传毅(1985-),男,四川成都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关键词:综合审核;研究生招考;美国
摘要:美国在研究生招考中正逐步实施综合审核以全面考察申请者的过去经历、认知水平、非认知能力及发展潜力。其原因在于以学为标的考察方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唯分而论扼杀生源多样性且抑制创新力,而综合审核可提高培养效率并降低教育成本。美国高校推进综合审核的举措包括:制定观测维度、建立计分标准、创新对非认知能力的评价和加强对匹配度的考察。我国的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在国家层面需加强宏观引导与质量监督,探索“一考多次,申请考核;一考多类,替代选择”的方式;在院校层面试点综合审核,制定观测维度与计分标准,开发非认知能力评价工具,提供材料审核与数据分析的相关培训。
印度学位分类目录的编制、特征及其启示
作者:鲍嵘,潘闻舟,姜文昕
作者简介:
鲍嵘(1970-),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潘闻舟(1994-),男,浙江长兴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姜文昕(1995-),女,安徽合肥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学位分类目录;目录编制;印度
摘要:学位分类目录编制攸关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质量保障。印度学位分类目录是从国家层面对高校学位名称和学位底线标准予以规范的分类系统。在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治理体系变革的综合作用下,印度学位分类目录在分类和调整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强化了自身功能的同时,目录的编制也充分体现了中介机构的参与性和专业性。研究印度学位分类目录对加强我国学位授予和学科专业分类目录的科学性、整合性、引领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UHBoJhDxv9Y4Bpm1kGpFQ
(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编辑:Jia Xiao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