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会讯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

业界会讯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

2019-09-27    浏览量(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

2019年9月24日上午,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专题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建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顶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研究所副所长王秀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江苏省学位办主任杨树兵、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授参会。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主任黄宝印同志,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学位中心副主任任增林同志,以及课题组成员乔文君、高耀、任超、黄海军、娄枝、蔺跟荣、何爱芬、王宇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任增林副主任主持。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在致辞表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的质量管理面临一定的挑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正在由只注重科学研究逐步向聚焦人才培养转变,研讨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项目意义重大。

黄宝印在讲话中指出,学位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研究团队组成课题组承担并研发“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先前组织了3次内部研讨会议、2次专题调研会议,历经一年多,进展顺利,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阶段研发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反映研究生培养成效,体现研究生教育内涵;要重在反映教育结果,不要拘泥于过程;强调宏观质量,不是学校层面的微观质量;要立足国内,更要进行国际比较;不是静态的存量比较,而是时间叠加累积的动态比较;不是原有评估模式的翻版,而是评价模式的新探索。课题组成员黄海军同志对指数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围绕指数定位、要素结构、方式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严纯华院士认为,构建叫得响、行得通,能够被广泛认可接受的研究生质量评价新方法,很有意义,并从科学性、制度性、策略性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刘忠奎教授指出,加大区域层面指数研究,有助于推动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东北师范大学校长郭建华教授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要有时空概念,可研究变化率或二次变化率,在结果呈现上,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可视化。张秀军副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要进行分类和定位方面的考虑,指标构建确定原则,利用法定客观数据,结果呈现可采用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方法,反映现状的水平指数、进度指数、进程指数。史静寰教授认为,指数不能进行过程性评价,只能是结果展示,侧重综合性、水平性、动态性,同时指数要素要简洁且有深度。李立国教授认为,指数需要不断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如人类发展指数就是在不断完善的,建议加强整体贡献评价、国际比较评价。杨树兵主任认为,指数研究要在项目定位、质量内涵、指数系统性构建、核心要素确定以及方式方法方面,要深入研究,把握定位,明确内涵。吴宏春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指数研究要有新理念新维度,有显示度感召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创新性的要素。丁雪梅教授的建议引起广泛共识,她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很难脱离质量内涵相关的一系列过程性指标,建议研究内涵转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跳出单纯质量范围,把教育作为整体来看;指数要素要选取有公信度的指标,先研发区域指数,后续研发国家层面指数。陈洪捷教授认为,国家层面指数要考虑数据的统一匹配性与概念上的统一,有一定难度,建议先确立统一的数据框架,分开逐步实现。

经过交流讨论,会议形成以下共识:在内涵定位上,要跳出质量的局限范围,扩展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指数是一种监测手段,不局限于质量高低评价和微观视角,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区域、国际两个维度,不具体做省市和学校;一定要跳出评估模式,有新理念新架构;要素选择要慎重,要具有新理念新架构。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很有意义,实现了指数定位的又一次跃进,从培养指数到质量指数再到发展指数,从侧重国内到国内区域比较到国别比较并重,是认识的深化,更是课题研究意义的升华。构建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新维度新体系,对区域、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研究生教育发展进行动态考察、横向考量,是新的视角、新的探索,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来源:教育部学位中心微信公众号 编辑:Li Yanyan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12XXsvJi64CG-Bd5tF7Aw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