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浏览量()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摘要: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27所高校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数量、质量、工作量、自身评价及意愿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导师课题的学术水平、提高导师的有效指导、增加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培养过程中的权重、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等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吴晓兵,安徽凤阳人,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远程教育;
作者简介:李明磊,河南郑州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高等教育评估.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国务院学位办委托课题“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2010W05)
The 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dvisors' Research Projects
Abstract:The 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ir advisors' research projects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train master students.This study examined graduate students' work quantity,quality,intensity,self-evaluation,and their intentions among 27 participatory institutions.This study suggests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 the 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ir advisor's research projects,ensure the quality of advisors' guidance,and promote the rel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Project research;Innovations;
Received:2011-05-10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培养模式,重点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应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点。
一、研究背景与样本描述
教育部从2006年起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以及“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导师有无科研课题、研究生是否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成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了解,部分实施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把导师有无课题作为导师能否招收研究生以及能够招收多少名研究生的重要参考。
为准确了解我国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全国27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这27所高校中,“211工程”高校22所,其中12所同时还是“985工程”高校。调查问卷共回收研究生问卷2619份、导师问卷1023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占93.2%和99.8%。调查对象覆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的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占32.6%和29.1%,其次为理学的15.7%和16.6%、文学的12.4%和10.9%、管理学的9.2%和6.4%。研究生群体样本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9.5%和50.5%;博士和硕士分别占16.2%和83.8%,且全部为学术型研究生。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二、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本文从参与课题的数量、对课题质量的评价、工作量状况、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双方意愿等方面入手,揭示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这一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变量的发展状态。
1.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数量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参加了导师课题,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研究生之间参与导师课题的数量存在着较大差别。65.4%的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包括59.9%的硕士生和93.1%的博士生在校期间参与了数量不等的科研课题(见表1)。另一方面,虽然有少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导师课题数多于3项,但依然有占调查总人数1/3左右的研究生未参与过任何课题,特别是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生和社会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研究生未参与过任何课题的学生达到了62.5%和53.4%(见表2)。
2.研究生对导师课题的质量评价
导师课题是否吸引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与课题质量有关。调查发现,研究生认为其所参与的导师课题与专业方向有密切关系和有一定关系的占93.5%,只有6.3%的研究生反映其所参与的导师的科研项目与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关系。关于导师课题的学术含量,大多数研究生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其中硕士生选择“很高”和“较高”的比例为67.3%,博士生选择“很高”和“较高”的比例达到了71.5%(见表3)。
3. 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工作量情况
表4的数据来自导师的判断,显示的是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最深入时研究生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比例情况。从中也基本可以得到理工科研究生在导师科研项目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科研究生在导师科研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低的结论。表5则反映了导师课题对研究生的压力。
4.参与导师课题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分解为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调查显示,研究生认为参与导师课题能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上述五个方面会产生深刻影响(见表6)。
创新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也特地设计了这方面的问卷。表7显示,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位层次的研究生对参与导师课题影响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都较为积极。选择“很大”或“较大”两个等级的硕士生达到70%,并且不同学科之间无明显差异。博士生则达到了80%,其中最低的为社会学科的博士生,选择比例为76%。
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机制分析,高水平、高难度的科研课题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挑战和奋斗精神;科研过程中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互相交流与碰撞,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科研课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研究过程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可以磨练研究生的意志和品格。高层次、高水平研究项目可能会取得世界水平的突破和新成果;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可以有效保证新思想、新思路以及新方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生获得参与导师课题的机会,尤其是高水平、高层次科研课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5. 师生对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意愿分析
调查发现研究生参加课题和导师吸收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意愿都比较高。在研究生方面,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参加导师课题的意愿程度上选择“很愿意”和“愿意”两个选项达到了94.2%和94.1%(见表8)。在导师方面,多数学科的导师愿意自己的研究生参与研究课题,但是人文学科的导师中有22.7%的导师一般不吸收研究生参与研究课题,可能和研究课题项目较少、研究课题一般较为深奥或不一定参与的人手多效率就高等因素有关。不同学科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理科导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的要求最为强烈,达到了59%,依次为工科55%、其他43%、社会学科24%以及人文学科14%(见表9),导师意愿程度上的差异反映了学科研究逻辑的不同,以及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手段和途径的多样性。
三、 初步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研究生认为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尤其是高水平、高层次、创新性的科研课题,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使自己成长为科研骨干。
(2)研究生与导师都对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有着强烈的意愿,不同学位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均表现出积极倾向。
(3)总体上看,当前导师的课题学术含量较高,且与研究生专业方向基本相关,因此,研究生对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4)不同学科、不同学位层次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数量、质量、认知等不太平衡,有的还不尽如人意。
针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在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制度建设和师生关系重构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与深度仍有待于加强,需要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研究生尽可能多地通过参与导师课题项目研究来提高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导师特别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应该吸收更多研究生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2)要进一步提高导师课题的学术水平。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学位论文研究相关度不大且数量压力大,学术水平远低于应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参与导师课题的评价水准。导师应尽量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出发让研究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而非单纯的劳动力,这样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热情,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导师在课题研究中应多给予指导与帮助。导师的有效指导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设计了关于导师指导的问题,大多数研究生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但也有不少研究生认为导师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放任不管的情形。在课题研究中,导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耳濡目染,充分发挥好引领和解惑作用,更好的把握科研热点、课题前沿和关键节点,从而对研究生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导师应对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给予适当资助。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除了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及精神收益外,他还应得到与其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报酬。调查显示,64.9%的研究生能从导师科研项目中获得劳务补贴,有35.1%的研究生表示给导师做课题项目没有劳务津贴;对导师给予的科研劳务津贴与付出的劳动相比,4.7%的研究生选择很多,11.9%选较多,54.5%选择相当,22.4%选择较少,6.5%选择很少。可见多数研究生对导师给予的科研劳务津贴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还需进一步改善。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从国家层面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发,应基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规范研究生的科研资助或学术奖励。
(5)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增加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培养过程中的权重。据调查数据分析,为了使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参与导师课题,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制度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一方面,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加突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作用,把导师有无科研课题、研究生是否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作为导师能否招收研究生和能够招收多少名研究生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主要由科研经费为主导,当然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和深度应区别对待,如理工科较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权重应更大一些。
(6)加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除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外,尤其是在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管理学基础上的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来源:中国知网
责编:Gao Zhe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