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成果 > “双一流”建设研究进展(2018年度)
2019-11-08 浏览量()
“双一流”建设研究进展(2018年度)
(执笔人:李明磊 李艳艳 陈冬洁 张锦绣)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首轮建设的中期阶段。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文件内容包括“总体要求”、“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五大部分,2018年11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布《关于编制“双一流”建设年度进展报告的通知》,要求建设高校自2018年起编制“双一流”建设报告,全面梳理建设进展。
本专题检索关键词为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检索结果显示,2018年文献共计794篇(部),其中期刊论文361篇、报纸文章370篇、学位论文52篇、著作11部。从检索情况看,自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经筛选,本专题采纳文献181篇(部),含期刊论文132篇、报纸文章31篇、学位论文13篇、著作5部。本专题分为“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双一流”建设实践、“双一流”建设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与比较四大主题。
第一节 “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
《指导意见》鲜明提出“‘双一流’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2018年“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文献涵盖理念与逻辑、特征与路径、关键要素等研究模块,涉及期刊论文64篇、报纸文章8篇、学位论文3篇、著作1部,共76篇(部),比2017年增加近30篇(部)。本节文献较多采用文献法、案例法、文本分析等方法。“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文献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凸显中国特色;第二重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方式的转变、建设路径的反思等。
一、“双一流”建设理念与逻辑
“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的核心是建设理念与逻辑,对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实践、“双一流”建设评价具有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2018年本部分文献研究包括“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理念与逻辑,与2017年议题划分一致,但文献量增幅较大。从内容上看,本部分文献研究突出“双一流”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等政策导向,厘清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等关系逻辑。
1.“双一流”建设理念与逻辑
“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双一流”建设要擎起“中国特色”的大旗,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应处理外部和内部关系,达到协调统一,外部关系涉及国家、社会的需求;内部关系涉及治理结构、学校文化等要素。
2.一流大学建设理念与逻辑
2018年本部分文献强调一流大学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相比2017年文献数量增多,研究导向更加鲜明、内容更加聚焦。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国梦”。一流大学建设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多元主体推进、多重元素融合、多维进路指引。
3.一流学科建设理念与逻辑
2018年本部分文献解读一流学科建设本质,突出学科自治与建设主体发挥合力。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在于学科知识创新、学科生产能力,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等相关主体合力,突出学科自治。
二、“双一流”建设特征与路径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将推动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跨越。2018年本部分文献总结归纳“双一流”建设的共同特征、实施路径,强调“双一流”建设具有卓越性、引领性等特征,应创新机制、转变管理方式、探索新路径。相比2017年,本部分文献量有所减少。“双一流”建设具有卓越性、引领性、服务性、价值追求等共同特征。“双一流”建设面临新时代、新要求,应创新发展路径、明确高校责任、转变管理方式。
三、“双一流”建设关键要素
2018年本部分文献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与政策、人才培养、教育经费与筹款等关键要素展开研究,相比2017年文献量增幅较大。“双一流”建设以创新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建设学校文化、制定科学合理政策为制度保障。“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导向、人才吸引机制,提供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拓宽经费渠道,吸引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
第二节 “双一流”建设实践
2018年,地方政府和高校陆续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随着国家批复各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实践研究主要分为区域层面和高校层面的研究。本节文献数量共计52篇(部),包括期刊论文24篇、报纸文章23篇、学位论文4篇和著作1部。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经验总结等。
一、区域“双一流”建设实践
随着区域“双一流”建设方案颁布,相比2017年,本年度研究区域“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文献显著增加。本部分的区域特指省、直辖市、自治区。2018年文献分为“双一流”建设文本分析研究、区域一流大学建设研究和区域一流学科建设研究。区域“双一流”建设研究围绕政策实践、经验借鉴等展开。部分文献分析了“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并提出建议。部分文献结合区域实际状况,提出了建设地方一流大学的建议。部分区域“双一流”建设着重加强一流学科建设。
二、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践
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践分为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践。相较2017年,本年度“双一流”建设高校重视将中国特色与一流大学建设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一流大学建设实践
一流大学建设实践研究围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践、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践和地方高校实践展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结合学校特色展开建设实践。地方高校提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对策,努力推动地方高校向一流大学迈进。
2.一流学科建设实践
一流学科建设实践研究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文本分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践和具体学科建设途径展开。部分文献专门研究了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政策文本,分析了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推动学科发展。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具体学科的一流建设途径。
第三节 “双一流”建设评价
《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2018年本节文献共16篇(部),其中期刊论文12篇、学位论文3篇、著作1部,比2017年增加4篇(部)。本年度文献研究包含一流大学建设评价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两个主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本节文献集中研究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
一、一流大学建设评价
2018年本部分文献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评价理念、第三方评价等。部分文献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并展开了实证分析。部分文献论述了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理念、原则及第三方评价的标准等。一流大学建设评价可借助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体系寻找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
2018年本部分入选文献论述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模式、实践向路、评价指标体系等。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需创新评价模式与实践向路。少量文献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与比较
2018年本节继续保持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较两个主题,入选文献共37篇(部),含期刊论文32篇、学位论文3篇、著作2部,相比2017年文献增加5篇(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研究、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等。从国别上,2018年文献涉及美国、法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等国家。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文献研究总体上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两类,其他国家涵盖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瑞士、新加坡、德国。
1.美国世界一流大学
2018年本部分文献研究聚焦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经验、世界一流学科的影响要素。部分文献研究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管理等。部分文献使用案例法研究美国一流大学的发展。部分文献剖析了美国世界一流学科的影响要素。
2.其他国家世界一流大学
2018年本部分文献论述了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和瑞士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典型特点等。部分文献从国家层面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部分文献从大学层面论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部分文献论述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
二、世界一流大学比较
2018年本部分文献比较了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战略规划以及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部分文献对比分析了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部分文献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及规划等。部分文献对比了国内外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
第五节 文献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本专题涉及“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理论、实践、评价以及发展与比较,研究内容包括“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与逻辑、特征与路径、关键要素;“双一流”建设的区域实践、高校实践;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与比较。
一、检索文献分析
2018年,本专题检索文献794篇(部),其中期刊论文361篇、报纸文章370篇、学位论文52篇、著作11部。
1.文献总体分析
自2015年发布《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研究的文献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分文献类别看,期刊论文、报纸文章和学位论文均快速增长。从比例上看,2018年期刊论文、报纸文章、学位论文、著作分别占45.5%、46.6%、6.5%、1.4%。
2.按文献作者统计
(1)期刊论文
2018年“双一流”建设文献中,发表两篇及以上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共22人。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杨朔镔发表4篇、厦门大学别敦荣等7人均发表3篇、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等14人均发表2篇。
(2)著作
2018年,出版“双一流”建设相关研究著作的第一作者共计10人,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张星臣出版两部著作。
3.按作者机构统计
(1)期刊论文
统计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7篇,位居第一;南京大学发文11篇,排名第二;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均发文10篇,排名第三。
(2)学位授予单位
统计表明,安徽大学的相关学位论文数量最多,达到9篇。
(3)报纸文章
2018年,发表两篇及以上“双一流”建设研究报纸文章的作者机构共计16家。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发文数量均为3篇。
4.按载文统计
(1)期刊论文
统计显示,《江苏高教》、《中国高等教育》和《黑龙江高教研究》的载文数量位居前三位,均在30篇以上。《中国高教研究》和《现代教育管理》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2018年,排名前十的期刊载文数量共计220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60.9%。
(2)报纸文章
统计表明,《中国教育报》的载文数量最多,达到70篇。《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和《文汇报》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2018年,排名前三的报纸载文数量共计95篇,占报纸文献总量的25.7%。
二、研究总结
本专题采纳文献数量为181篇(部),含期刊论文132篇、报纸文章31篇、学位论文13篇、著作5部。入选文献以期刊为主,占72.9%;其他类型文献依次为报纸占17.1%、学位论文占7.2%、著作占2.8%。
本专题分为四节,分别为“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双一流”建设实践、“双一流”建设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与比较。其中,基本理论文献数量最多,共76篇,占全部入选文献的42.0%;建设实践文献52篇,占28.7%;建设评价文献16篇,占8.8%;发展与比较文献37篇,占20.4%。
2015-2018年,“双一流”建设研究热度不断增加,本专题文献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者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持续深入。入选的“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文献数量最多,“双一流”建设实践文献数量次之。
第二,研究者分析“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深入剖析建设实践,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出谋划策。
第三,研究者仍然热衷于展开国内外比较,借鉴其他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
第四,文献研究方法较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等,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在增多。
三、研究展望
结合研究发现与总结,本专题试图提出“双一流”建设研究的展望。
(1)“双一流”建设基本理论对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实践具有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因此,研究者将继续深入研究“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理论,其文献数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2)未来“双一流”建设研究将更加突出政策导向,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对于“双一流”建设实践的研究会不断增长。另外,探讨国外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域外经验的研究将会增多。
(3)《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评价机制,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将促使围绕“双一流”建设评价的研究进一步增长。2019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开展中期检查评估,因此关于中期评估的研究文献会随之增多。另外,建设高校开始编制“双一流”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将来围绕年度报告的文本分析研究也将增加。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19》
(供稿: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Li Ya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