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成果 > 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应转向成效式评价

学术成果

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应转向成效式评价

2020-09-29    浏览量(

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应转向成效式评价

摘要: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入政策实施阶段。为适应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需要,文章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要素式评价,代之以专业成效式评价,开拓专业评价的新模式。文章设计了涵盖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框架,并阐释了各评价维度的内涵和评价要素。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建设监测平台”的评价策略,进而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指数,有力保障和支持一流专业建设扎实开展。

关键词:本科一流专业要素式评价成效式评价;

作者简介:李明磊(1984—),男,河南郑州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战军(1956—),男,河北邯郸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正加快实施“双一流”建设,继而推出“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在此政策背景下,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前期入选、过程调整、后期认证等均需专业评价提供决策支持。实践中,专业评价始终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难点之一,抑或成为教育管理者和评估者的痛点。因此,新时代创新专业评价新理念、构建专业评价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一、一流专业建设起航 助推“双一流”建设

随着“双一流”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大力发展一流本科教育,政策抓手即一流专业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双一流”建设根基。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简称《双万计划》),启动实施“双万计划”,即分别建设1万个左右的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首批确定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一万余个。至此,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政策落地实施。

区域一流专业重点建设政策要早于国家层面,北京市是先驱探索的地区之一。2017年3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率先制定《关于开展2017年市属高校一流专业遴选建设的通知》,面向北京市属高校启动一流专业评选工作,首批遴选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7个。2019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再次启动遴选工作,发布《关于开展“重点建设一流专业”遴选建设的通知》,此次政策覆盖面扩展至部属高校,共计100个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一流专业建设点总体上应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因而首要考察其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和实力,其次考量高校横向间的水平比拼。一流专业建设要考虑专业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积淀,还应注重专业发展的潜力和特色;既要重视专业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又要关注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总之,一流专业建设既要打造专业发展的“高峰”,也要构筑专业发展的“高原”。

二、适应新时代专业发展 改变传统的要素式评价

新时代本科专业改革应坚持内涵式发展,瞄准世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系统。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石。一流专业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统筹兼顾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及学校发展定位,追求卓越。《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发展优质而公平的教育成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2019年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达到1750.82万人,是世界本科教育大国,但离成为世界本科教育强国尚有较长且艰巨的道路。强国建设时代,本科教育发展战略应明确定位、加强重点建设,坚定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满足多样价值需要、剑指世界一流水平,建设一大批一流强势专业、品牌专业、新兴交叉专业。

专业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也是本科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单元。从概念上讲,专业、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等逻辑边界常常是模糊的,这也明显体现在政策话语和日常交流上。作出区分非常重要,这对于专业涵义的认识和理解、专业的评价等是有指向意义的。首先共同点上,专业、学科都是知识分类的产物,是一种制度安排。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等层级。一般意义上讲,专业可解释为学科门类框架下由不同课程按照内在逻辑组成的知识组合体。从功能上看,专业和学科均集中在人才培养,区别在于专业更多指向本科生教育,学科更多指向研究生教育。延伸而言,专业的核心活动是教学,通过教学支撑人才培养。学科的核心活动是科研,通过科研支撑人才培养。因此,这种指向导致专业评价和学科评价存在根本性差异。

传统上专业评价倾向于要素式的评价导向,侧重对专业本身的评价。目前专业评价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专业认证,其中开展较为广泛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文件显示,通用认证标准覆盖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方面内容,又分解为36项评价条目。《双万计划》规定,一流专业建设点报送条件包括定位明确、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等五方面,采集的信息囊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负责人情况、毕业生就业、奖励和支持、历史沿革和定位优势、综合改革措施和成效、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外部评价、建设思路及举措等十大方面。由上可知,现有专业评价聚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发展和建设、运转支撑体系等诸多要素,总体上归结为囿于教育要素的评价,但难以适应新时代本科专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期待。

三、创新专业评价理念 打造成效式评价升级版

新时代本科专业评价应“跳出教育看教育”,改变传统的要素式评价导向,树立全新的成效式评价理念。适应新时代的专业评价新模式将助力一流专业重点建设,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服务世界本科教育强国建设。《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基于以上政策思路和时代诉求,本文提出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评价应从要素式升级到成效式导向,创新构建成效式评价框架。创新评价体系必须从国情出发,树立新理念、构建新维度、对标新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九条分别规定了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等规范性要求。在此基础上,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涵盖五个创新性维度,分别是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综合评价一流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将阐释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维度的内涵和要素。

贡献度考察一流专业服务和支撑社会发展的作用状况。贡献度评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考察一流专业建设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情况,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第二是考察一流专业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贡献情况,例如北京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等。

达成度考察一流专业通过重点建设完成的状况。达成度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考察一流专业建设完成建设方案的状况,尤为关注立德树人的成效、人才培养的成效增值状况,比如学生获奖、就业质量等。这是衡量一流专业建设成效的“基本面”。第二是考察一流专业建设的特色和潜力。其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色、与全国同类专业比较具有的特色;其二是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契合。这是体现一流专业建设的“高度”和“后劲”。第三是考察一流专业建设的创新举措,其一是一流专业对本专业领域作出的创新,比如延展出新的专业方向和领域抑或新专业;其二是一流专业建设的管理创新,比如规划管理、质量管理等。

保障度考察一流专业建设运转的资源支持状况。保障度评价覆盖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经费状况,包括经费总量、经费配置、生均经费等。第二是教师队伍状况,包括教师发展平台与机制、师资结构、教学团队、教学研讨机制等。第三是课程教学状况,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数量与结构、专业教材、科研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第四是双创与实践资源状况,包括双创教育融入培养过程、双创资源及使用、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资源及使用等。

开放度考察一流专业建设内外融通机制的状况。开放度评价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才培养协同或联合机制,比如与境内外高校之间、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之间的合作。第二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比如与境内外机构间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设施等。第三是师生境内外交流,比如国际、校际学习交流或实习实践等。

满意度主要考察利益相关方对一流专业建设的主观认知状况。满意度评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是师生对一流专业建设的满意程度评价,例如对资源建设和保障、对专业的开放和交流等方面。第二是在校生对自身成长获得的评价,例如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获得等。第三是毕业生发展状况,主要评价一流专业毕业生的发展质量,可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或选取评价优秀毕业生代表。

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同时采取“建立建设监测平台”的评价策略。整体上,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业领域专家、行政管理负责人、行业企业负责人、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事实认定和价值判断,需要主观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通过一流专业建设监测数据、第三方评价数据等客观评判。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维度中,贡献度、达成度总体使用定性评价,可借助定性表述的成效等级测量,比如划分为五个级别,另外使用部分数据辅助判断或作出判定。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总体使用定量评价,涉及采集一流专业建设相关数据,此外兼顾使用定性评价测量部分评价要点。

一流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不仅需要周期性评价,也应做到动态评价,因而须要建立一流专业建设进展监测平台。以“互联网+”为理念,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以动态监测平台为支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时、常态监测的同时,建设并实施年度评价,建设中期、末期均实施成效评价[5]。建设专业应定期上传、更新、维护监测平台的相关数据。教育行政部门动态监测一流专业建设进展状况,实时预测和预警建设进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在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等维度评价的基础上可综合集成为建设成效指数,既可以直观呈现一流专业建设的效果和效益,也可作为纵向评比和横向对比的参考值。一流专业建设监测状态将为建设高校提供实时进度,有力推进建设;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全景信息,有利宏观把控和调整;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便捷信息,有效加强监督。

专业建设评价从要素式导向推至成效式导向,对此应辩证地看待:二者非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呈现总体螺旋式上升的势态;既有实质区别,又有内在关联。相较于要素式评价,专业成效式评价将有力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顺应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战略:其一是评价价值、理念和范式的重大升级,其二是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与时俱进。成效式评价体系部分吸收继承了要素式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但开拓创新了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评价方法。

新时代,我国“双一流”建设呈现蓬勃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双一流”建设进程,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持续动力。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作为传统专业评价的升级版,适应了新时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开创了专业评价的新理念、新导向、新模式,将会有效保障“双万计划”政策的实施和推进。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